2022年下教资面试1元速学礼包 ¥1元 |
2022下国考教师资格证面试悦享班(提前学)¥580 |
一、基础理论
综合分析,是结构化面试最重要的题型,由综合和分析两部分组成。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概出一般特征。分析:是在头脑中将组成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或者要素逐一说明其内在本质的过程。
操作定义:
1. 对事物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
2. 能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部分予以考虑
3. 能注重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门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一)题型特点分析
考查综合分析的目的:
一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即考生思维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二是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准教师将来所要承担的是教育祖国未来栋梁的重任,因此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是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对策、做出决策,既要能够化解矛盾又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要能一击即中,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素点拨】高度指看待问题要结合宏观全局把握。就是要有高度意识,能够结合背景、局势看问题。
【要素点拨】广度指看待问题要全面综合。一般有多元主体的共同融入,对于主体的综合把握,是广度。该服务有利于集体氛围的凝聚,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多个宏观层面的涉及,是广度。
【要素点拨】深度指分析问题时,结合理论、例子、对比等多元化方法透彻把握,深入论证。
(二)题型分类
(1) 现象类
【真题 1】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
【真题 2】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有人觉得教师的身份从传道者转为领导者,你怎么看?
【真题 3】英语教学中,有人认为听说没有读写重要,你怎么看?有什么影响?
(2) 观点类
【真题 1】有人认为,知识渊博、耐心、宽容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真题 2】请你谈谈,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看法?
【真题 3】有人说,从小学到大学,语文教学时间最多,效果却是最差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添加小编微信-了解更多考试/资料信息
二、测评要素
综合分析题的测评要素是考查考生能否对问题的本质做出明确、全面、透彻的分析判断。对事物既能从宏观方面总体考虑,又能从微观方面考虑其各个构成部分,同时注意整体部分之间及各个部分之间内在有机的联系。
【例】当前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要素点拨】明确
对该现象做出明确的评价和表态。——青少年犯罪率上升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
【要素点拨】
从消极影响(危害)、原因分析、对策多方面给出解读。
【要素点拨】透彻
深入分析危害: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 ...
深入分析原因:(综合分析常有原因)思想观念、体制(法律)漏洞、监管不力、利益驱动、教育欠缺、工作能力。合理给出对策:结合原因给出对策。如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意识,加强监督引导。
三、典型例题
1. 消极类
真题举例(消极类):一位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上学,请教师吃饭,醉酒身亡,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开头·态度】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家长过分看重自己孩子的教育质量,不惜找关系、送礼等,甚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只为能让孩子选择到合乎心意的学校或者获得继续受教育的机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分析·原因】首先,从社会大环境来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集中小部分的城市和重点学校里,每个学生和家长都想拥有这些资源;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完善,教育万能论也渐渐深入人心,社会对学历和文凭越发看重,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长久的教育,不然今后在社会中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学校角度,学校的一些过度宣传营造了紧张的竞争气氛,甚至出现内部扩招等不良行为,使学生家长坐如针毡,从而加剧这种恶性循环。
再次,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家长过分看重学校、师资对学生的影响,迷信地认为只有好学校才能培养出好学生,忽视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家长过分看重文凭,片面地认为只有不断地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高教育,取到更高文凭和学历,孩子今后才有出息,而忽视了从业的多样性和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容易局限孩子的发展,不去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对策·措施】缓解或避免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从宏观上加大教育资源的调控,均衡地配置同一城市各区域的教育资源;
第二,学校避免出台一些会误导家长的政策,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扩招。严格控制招生的程序,加大对送礼、走后门等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
第三,家长要从孩子身上入手,努力提高孩子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各方面的素养,并且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
第四,呼吁社会,改变人们的分数论和教育万能论,引导公众不要对文凭和学历过分看重,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
【升华·结尾】总之,通过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这种现象一定可以避免。
2. 积极类
真题举例:教师去乡村教学,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开头·态度】乡村教育是中国基层教育的一个短板,而乡村教育中,乡村教师又是短板中的短板,而面对乡村教师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事业发展又有局限这样的状况,教师去乡村教学,对乡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大力鼓励支持教师去乡村教学。
【谈好处】教师去乡村教学,可以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知识技能。也可以以自身的行为感染更多人去乡村进行教学,并且把自己学习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入乡村,提升乡村的整体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
【如何更好】而现在乡村教育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说,工作环境差,而越是艰苦的教学环境,教学任务越重,而乡村的教师待遇却并没有提高,面对这样的条件,一大批教师在选择教学的过程中选择进入城市,所以应该大力加强政策扶持,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彻底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要大幅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使更多人到乡村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媒体的正向引导宣传,鼓励人们到乡村教学。
在鼓励教师去乡村教学的同时,也要保证乡村的教师结构的合理化,教师队伍素质的高水平,使乡村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 同时避免在学生适应一个老师的情况下,老师转岗城市,促使教师队伍的稳定化,保证农村教育的全面稳定提升。
【升华·结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共同努力,相信乡村教育质量会得到更大的提升,乡村教学将更充满生机活力。而我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在学生需要我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3. 辩证类
真题举例:古有“孟母三迁”,现在也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搬到学校附近,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参考解析】
【开头·态度】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我认为对这个做法要辩证地看待。 “孟母三迁”的理由,主要是为了让孟子在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成长。现在的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搬到学校附近的原因: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就近上学的政策;家长“只认成绩”的教育观念等。
【正反】辩证地看待家长的做法:一方面,有可以理解的地方,家长的这种做法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教育环境。根据就近入学政策,若是搬到学校附近住,确实能够让孩子就读一些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学校,并且给孩子上学提供了便利。此外,学校附近的环境,普遍被认为是比较好的,比较适合孩子受文化熏陶的。这也是许多家长不惜重本也要搬到学校附近的考量;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会带来一定不良影响。这会导致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只看重成绩的教育观点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培养。孩子的成才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再优越的环境,脱离了个人的主观努力,也是没法取得好的效果的。现在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极尽可能的去创造各种优质客观条件,甚至超过了家庭的可承受范围。这样的重压之下,父母容易出现焦虑的情况,并且若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结】总的来说,搬到学校附近,确实有一部分的便利之处。但是,家长应量力而行,采用恰当的方式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国家已经对教育高度重视,相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能够得到改善。
四、经典例题
单观点例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傲然挺立的树木风必定首先将其摧毁,沙子在岸边堆积高了河水必然会对其进行冲击。它的社会寓意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能力出众,成绩显著的人,容易被别人嫉妒,甚至受到打击、排斥。这句话对我们的工作方式有着较强的指导性。
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不能因为怕枪打出头鸟,而不敢展示自己的才能,才智和才华,不敢创先争优。另一方面,如果取得了成绩,要谦虚谨慎,不能居功自傲,因为成绩中包含了领导的培养、同事的支持、团队的合作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自己的同事能力出众,我绝不会嫉妒他,而是向他学习。如果有同事议论自己,我不会斤斤计较,而是给予包容、谅解。同时,作为一种警示,反思自我。当然大是大非问题另当别论。
双观点例题:有人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又有人说:在求职中骄傲使人进步,谦虚使人落后。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这两句话表面看起来是矛盾的、对立的、相反的。但是按照辨证法观点来看,二者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我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都应该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得到更大的进步与成功。
【反】如果我们自高自大、自负自满、目中无人,必然要落后。一个人的心态,会影响个人的进取动机。狂妄自大者,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自负的以为自己的做法才是最完美的,不承认自己还有学习进步的必要,势必将止步不前。
【正】在求职中,适度的骄傲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求职体现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不管如何自羽才华出众、博学多能,如果在求职中一味的谦虚、过分的谦虚,不敢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才智,得不到考官的认可,那么肯定要失败。
【反】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其实就是一种自负,我们更要反对那种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的做法。只有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大胆的表现自己。才有机会获得认可,得到适合自己的满意岗位。
总之,我认为,在做人上,谦虚使人进步,在做事上,自信使人成功。如果我有幸走上教师的岗位,我也会保持一贯谦虚进取的风格,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也乐于倾听其他老师们给的指导意见。
多观点例题:社会上有种说法:有的地方在选人用人上存在“年龄是个宝,文 凭不可少,关系是关键,能力作参考”。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首先,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不符合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方针和德才兼 备的原则,容易产生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否定)其次,我对四者的辩证关系,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关于年龄问题。某些职位对年龄作适当的规定,是实现教师队伍年轻化的需要,比如报考教师有年龄限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年龄确实是个宝。
(二)关于文凭问题。是对你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底蕴的一种证明。
(三)关于关系问题。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提倡,但是那种不靠真才实学而是靠跑关系、走后门来谋取职位的现象我们应当鄙视。同时,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现象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小。
(四)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对于干部队伍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最后,在四者关系中,能力是最重要的,但仅有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认为这四者的关系应该是: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关系作参考,德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