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减去茶叶,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道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
上述文字旨在说明:
A.茶叶最初是一种食物而非饮料
B.茶叶传入国外之初,人们对其效用并不了解
C.欧洲人喝茶的历史非常短暂
D.欧洲并不盛产茶叶,而是由中国传入
62. 在首部终端商业化之时,创始人雷军人称“中国的斯蒂夫·乔布斯”,而他的企业小米则成为“亚洲的苹果”。雷军携多次创业的积累,以及自身的经验将小米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多次融资,小米市值2014年达到了450亿美元,曾一度是世界上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但是随着15年小米手机达到顶峰,随之而来的是就是在2016年小米被华为、OPPO等厂商所超越。生存日渐艰难,法国《费加罗报》发表题为《“中国苹果”小米昙花一现的童话》的文章称,英美分析家们拿着计算器重新评估了前“中国最有希望的新创企业”的市值,将其调低为40亿美元。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橘逾淮北为枳——小米的本土化之路
B.苹果成熟之路——小米成熟之路
C.“中国苹果还没成熟”就要落地了
D.在黑暗中的摸索的小米终见光明
63. 做好科学传播,需要科学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任何科学只要涉及公众,就需要尊重公众的意见。当今世界,许多科学研究发现会被用来支持公共政策,这增加了公众的风险,关涉公众利益。科学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就必须向公众作出解释,必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且,科学研究经费来源于公众纳税,科学工作者也有责任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以获得后者的理解或支持,向公众解释科学研究,不是科学工作者可选的自由,而是一种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科学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B.科学工作者有向公众传播科学的义务
C.科学研究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D.合理的公共政策应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64. 钱穆先生曾说:“做学问可训练做人。”初听不免令人困惑:“做学问”是少数人从事的职业,并非人人可为,更非人人必为,除了享受其研究成果,可谓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毫无干系。不过,若我们把思路放开,钱先生此言也不难理解。这里的关键在“训练”二字:治学的道理、方法,许多根本就来自日常生活,两者虽有深浅之别,却是一脉贯通。例如,我们几乎需要时刻面对各自情势,判断是非准确,甚或涉及身家;而专业性的学术训练,一个核心工作就是学习精确而审慎地作判断。
这段文字意在:
A.解释做学问何以能够成为做人的训练
B.指出专业研究应拓宽思路以指导生活实践
C.论证现实生活的问题远比学术研究复杂
D.说明生活和学习都需要精准而审慎的判断力
65. 学术个性的形成往往源于科学家的教育背景、国家文化、生活经验和科研经历,很难遵循某种方式刻意培养。但可以肯定的是,尊重差异、鼓励质疑的科研风气,一定会让更多能够创新的学术个性冒出来。让创新力旺盛的年轻人敢于提出人所未言、人所未见的大胆假设,会孕育更多科学的灵光。同时,应多鼓励不同科学学派的发展,正如DNA结构的发现者之一沃森所说,给朋友展示科研文章得到的往往是附和,而竞争对手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证明它是错的。
这段文字主要:
A.介绍不同科研环境对学术个性的不同影响
B.阐述如何促进富有创意的学术个性的形成
C.探讨创新思维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D.揭示发扬学术个性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66.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美国—位名叫特鲁多的医生的墓志铭,也是他结合自己一生与疾病斗争以及行医的经历,总结出的对临床医学的理解:医学是有局限性的,事实上,—些数据表明,对于有些疾病,医疗干预的效果并不明显;另外医疗干预在解决基本医疗问题时效果非常好,而用在临床晚期病人身上,花很多钱但疗效很差。从这一角度理解他的话,显然不是怂恿大家“得了肺炎也不去冶”,而是建议大家—方面对医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方面及早进行健康管理,别等大病来袭才去求医问药。
根据这段文字,作者意在强调:
A.当下社会对医学作用的认识存在着误解
B.大众应当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医学和医疗
C.病患对医疗的过高期许给医生造成压力
D.做好日常保健比患病后再治疗更为有效
67. 流感既是“小病”,又是“大疫”。让流感成为“大疫”的因素,是流感病毒的神秘多变,其最重要的变异在于,不同物种之间的流感病毒可以交换基因。例如,人流感病毒与动物流感病毒通过频频交换基因片段,既让病毒的毒力增强,又具有更大的抗药性,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围剿,对人类的伤害也更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流感病毒具有抗药性不断增强的特点
B.流感病毒如何在不同物种间传播
C.如何从基因层面揭开流感病毒变异的奥秘
D.流感病毒为何会对人类造成威胁
68. 目前,人类还不能深入到处在高温高压状态的地球内部设置台站,安装观测器,对震源直接进行观测。地震学家只在地球表面,在许多情况是在占地球表面面积仅为30%的陆地上和距离地球表面很浅的地球内部,至多是几千米深的井下,用相当稀疏、很不均匀的观测台网进行观测。利用多次获取的很不完整、很不充足,有时甚至还很不精确的资料来“反演”地球内部的情况。而地球内部很不均匀,也不怎么“透明”。地震学家在地球表面上“看”地球内部连“雾里看花”都不及,他们好比是透过浓雾去看被哈哈镜扭曲了的地球内部的影像。
这段文字最可能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探讨:
A.如何观测到地震的震源
B.地震预测究竟难在哪里
C.人们能否掌握地震发生的规律
D.地震复杂的物理过程是怎样的
69. 当一种关注度热、期待性高、专业性强且被贴上全民利益标签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日渐成为法院审判工作的新挑战之时,进行各种尝试及机制创新就成为应对复杂环境法治局面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如何逾越法官“隔行如隔山”的知识性短板实现裁判的准确高效,就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A.环境诉讼案件的审判需要更高的专业素养
B.法官必须不断完善其知识体系
C.司法部门体制创新效果显著
D.法院审判工作应通过创新应对挑战
70. 亚马逊公司推出一项新的版税规定,将对作家们的收入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从7月开始,亚马逊旗下的电子图书作家将按照读者阅读的页数和时长领取版税。如果某本电子书无人问津,该作家的收入将受严重影响。亚马逊希望新的规定能更好地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作家的创作动力关联起来。为了防止作弊,还将会考量读者在某一图书页面上的停留时间,如果是快速翻页,可能不会计算为有效阅读页数。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新规定将会加快图书行业的优胜劣汰
B.新规定有可能带来读者量的大幅增长
C.作家将对亚马逊公司产生更大的依赖性
D.电子图书作家将更多地迎合读者的口味
答案解析...请翻下一页哦~
2025年云南省事业单位笔试备考推荐 | |
2025年云南事业单位公告汇总 | 2025年云南事业单位在线职位库 |
25云南事业单位报名入口/报名人数 | 2025云南事业单位岗位表下载 |
云南事业单位笔试考试大纲(2025版) | 云南事业单位笔试进面分数线 |
2025云南事业单位考试必做题库 | 2025事业单位图书 【历年珍题】合集 |
25云南事业单位备考礼包 |
2025云南事业单位教材+真题4本套 |
61.【答案】B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话是引出话题,第二句话是确认西洋人喝茶时倒掉茶水吃茶叶这件事是真实的,第三句话具体阐释说明,举了英国人不了解茶叶的效用,误把茶叶当食物、药等。综合起来看,就是讲茶叶刚传到西方时,西方人不了解茶叶的效用。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A项没提到国外;C项不符合重点;D项没提到茶叶的使用,均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
62.【答案】C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前半部分主要讲述小米的崛起和发展;后半部分通过“但是”进行转折,描述小米由盛转衰的结局。重点在转折之后。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文段内容的全面概括。A项“本土化”说法无中生有,排除。B项不能包含转折之后的内容,感情色彩也偏积极,与文段重点不符。D项感情色彩与文段不符,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63. 【答案】B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前半部分是说,科学研究和公共政策相关,涉及公众利益,所以要向公众作出解释;后半部分是说,科学研究经费来自于公众的纳税,所以应该向公众传播科学。两部分构成并列关系,概括起来即为科学工作者有向公众传播科学的义务。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的全面概括,符合作者的意图。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科学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无中生有。C项和D项:偏离文段核心词“科学工作者”。
64.【答案】A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引用钱穆先生的观点“做学问可训练做人”,并指出“困惑”:做学问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毫无干系”,接着文段话锋一转,通过“不过”指出钱穆先生的话关键在“训练”:治学的道理、方法,许多根本就来自日常生活,两者虽有深浅之别,却是一脉贯通。最后,文段通过例子进行论证。综上所述,文段是“分—总—分”结构,重点阐述“治学的道理、方法,许多根本就来自日常生活,两者虽有深浅之别,却是一脉贯通”。简言之,学问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做学问可以训练做人。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拓宽思路”无中生有,故排除。C项偏离文段的主旨,排除。D项“审慎的判断力”无中生有,排除。A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符合作者的意图。
因此,选择A选项。
65.【答案】B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开篇介绍学术个性的形成很难遵循某种方式刻意培养,但是尊重差异、鼓励质疑的科研风气,一定会有助于促进更多能够创新的学术个性冒出来。接着从两个方面介绍对策,即如何让更多能够创新的学术个性冒出来。因此,文段属于“分—总”结构,文段重点是“如何让更多能够创新的学术个性冒出来”,主体词是“能够创新的学术个性”。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策之前的内容,概括片面,排除;B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符合题意。C项的主体“创新思维”和文段主体不一致,偷换概念,且概括片面,排除。D项“发扬学术个性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文中未提及,文段只介绍了“学术个性”的形成来源,什么样的风气有助于促进冒出更多的“学术个性”以及如何去做。故排除D项。
因此,选择B选项。
66.【答案】B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通过特鲁多的医生的墓志铭引出医学是有局限性的这一话题。接着点明作者观点:大家应对医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建议大家及早进行健康管理。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为文段作者观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偏离作者观点。C项和D项:无中生有。
67.【答案】D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引出流感可以变成“大疫”这一话题。接着解释说明原因在于不同物种之间的流感病毒可以交换基因。最后通过例子证明这一观点。文段主要说明的是不同物种间的流感病毒交换基因会使得流感对人类产生较大危害。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和B项为文段例子的内容,偏离重点,排除A项和B项。C项“流感病毒变异”偏离文段主要话题,文段主要围绕流感变成“大疫”即流感对人类的危害进行展开,排除C项。D项为文段主要内容的替换表述。
因此,选择D选项。
68.【答案】B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提出话题“地震观察”,介绍了人类目前无法深入地球内部观察。随后详细介绍了目前我们对地震观察的具体方式及不足之处。尾句总结上文得出结论“在地球表面上看地球内部连‘雾里看花’都不及”,即“地震观察很难”。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A项“观测震源”目前还无法实现。C项“掌握规律”和D项“地震的物理过程”均无中生有,且话题与文段不符。
因此,选择B选项。
69.【答案】D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结构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提出问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成为法院审判工作的新挑战,之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进行各种尝试和机制创新,并重点强调了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跨越法官的知识性短板。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为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并非文段强调的重点。B项:文段重点说的是通过尝试和机制创新来应对新挑战,而并非让法官完善其知识体系。C项:“司法部门”范围过大。
70. 【答案】D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文段第一句“亚马逊公司推出一项新的版税规定,将对作家们的收入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属于偷换概念,不符合文意。B项对应“从7月开始,亚马逊旗下的电子图书作家将按照读者阅读的页数和时长领取版税”为过度引申,不符合文意。C项“作家将对亚马逊公司产生更大的依赖性”无中生有,文中无提及。D项对应“新的版税规定是以读者对图书的阅读页数和时间来确定作家的收入”,由此可推知,作家将会更加注重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以增加读者的阅读时间。因此,电子图书作家将会更多地迎合读者的口味,以便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D选项。